北约华约(北约华约是什么组织)

作为冷战时期全球最大的两个政治军事联合集团,华约和北约一直在欧洲大陆剑拔弩张地对峙了几十年。在此期间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,整体而言60年代中期以前北约占据明显上风,60年代中期以后到80年代以前华约处于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,80年代以后双方基本势均力敌、相持不下,直至冷战结束。如果在80年代冷战不幸变成了热战,华约和北约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挑,会是怎样的结果呢
从双方的硬实力来看,北约在人口规模和经J体量上优势明显。80年代北约成员国的总人口超过6亿人,华约成员国的总人口接近4亿人,在经J总量上华约还不到北约的30%(虽然苏联的经J总量勉强达到美国的60%,但是苏联的盟友比起美国的盟友差距太大),却维持着跟北约差不多的军费开支,这也是80年代以后华约成员国普遍不堪重负、陷入经J困境的主要因素,这意味着北约拥有更多的预备兵员和更强的军工动员能力。
在常规军力方面,北约的总兵力略多于华约(大约550万对阵520万,毕竟北约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),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北约的绝对主力——美国远在大西洋对岸,导致北约兵力部署相对分散,后勤保障距离也要远得多。而且北约的优势军种是空军和海军,华约的优势军种是陆军和防空军。因此在两大集团短兵相接的欧洲主战场,华约的一线兵力明显占据上风,200多万对阵北约的100多万,投入二线兵力的速度也比北约更快。
一旦热战爆发,华约的钢铁洪流将在第一时间向北约发起猛烈冲击(华约拥有7万多辆主战坦克,北约只有2万多辆主战坦克),双拳难敌四手,好汉架不住人多,由于双方距离太近,再加上战线宽度太大,在不能使用战术核武器堵门的情况下,北约很难守住在西德的第一道防线,并为大洋彼岸后继部队的赶到和展开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。此时北约庞大的海军力量只能在大西洋上干瞪眼,只有寄希望于空军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。
北约空军的打击威力在海湾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一个多月时间就生生炸垮了伊拉克的百万大军。然而华约军队绝非伊拉克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,虽然单纯对比作战飞机的性能,华约空军处于劣势,当时北约空军拥有四代机超过2500架,华约空军的四代机只有区区几百架,预警机、电子战飞机也是华约的短板,但是华约有强大完备的国土防空体系,还有数量众多、性能先进的防空导弹,北约空军要想在短时间内争取制空权绝无可能。
再加上华约陆军还有堪称变态的野战防空能力,以及海量的战术弹道导弹可以直接突袭北约的纵深机场,北约空军的空袭效果和出动效率都会大打折扣。一个多月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挡住华约几百万军队的推进,在这个时间里华约的兵锋足够推进到直布罗陀海峡了,北约在欧洲就只剩英国孤家寡人一个(英国提前三十年如愿以偿完成脱欧大计)。美国就算实力再强,隔着大西洋反攻欧洲大陆也是绝无可能的(二战诺曼底登陆能够成功,是因为苏联在东线牵制消灭了德军的主力),从此以后东西方阵营将隔着英吉利海峡对峙。

相关文章
